搜索

99岁还能擀面条、缝衣纫针,这位老人的长寿秘诀不简单

2023-11-20 09:17/ 发布者: admin/ 查看: 53/ 评论: 0

摘要(徐淮网 张友臣 贾成涛讯)“期颐之季祝福添,鹤寿敬托恭延年。儿孙绕膝庆和阖,吉祥举泰呈瑞安。”这首七言 《贺寿》,是我市鼓楼区诗词协会的马朝光,在三八节前夕写赠给槐香斋书画院张友臣院长老母亲的节日贺词 ...
 (徐淮网 张友臣 贾成涛讯)“期颐之季祝福添,鹤寿敬托恭延年。儿孙绕膝庆和阖,吉祥举泰呈瑞安。”这首七言 《贺寿》,是我市鼓楼区诗词协会的马朝光,在三八节前夕写赠给槐香斋书画院张友臣院长老母亲的节日贺词。张友臣的母亲黄新华生于1924年,今年已是99岁高龄。难能可贵的是,老人眼睛耳朵都很好,自己经常擀面条吃,还能纫针缝补衣服。附近居民都夸老人有福气。


黄新华住在纺南小区,老伴已去世十多年,育有7个儿女,大女儿已经80岁,全家五代同堂。老人非常要强,不想麻烦子女,一直不同意子女过来陪伴自己。“她自己会打电话,有事情就打电话喊我们过来。”张友臣先生是老人的三儿子,今年也已66岁。他说,他和兄弟姊妹有空就来看看老娘,但老娘平时都是自己居住,生活全部能自理。

2月28日午后,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探望。天气晴好,南屋里特别温暖,老人刚午休起床,正靠在床边拿着小电视看河南坠子《回龙传》中的《王华买爹》。看到高兴处,老人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起戏中的故事。“前几年她就喜欢在小区里给大家讲戏听。”张友臣说。

最爱手中的小电视

虽然已经99岁高龄,但黄新华耳朵一点也不聋,和她对话没有丝毫困难。据老人介绍,她家原来住在庆云桥北岸东头桥爪下自己盖起的几间窝棚里,由于孩子多,家里经济不好,所以生活很辛苦。老伴原在当时的徐州市燃料公司工作,上世纪70年代工资也就二三十元。为了让生活好一点,她就在炭厂拉平车给人家送煤球。“我1米58的个子,当时才84斤重,一车得拉700个煤球……”黄新华说,当时一块煤球一斤八两重,送到附近居民家,一车才赚7毛钱,平均每天要送7车煤球。

白天送炭,闲着还和邻居烙烙馍卖,同时要负责包括自己老娘在内的全家10口人的吃喝。晚上的时光,还要给全家缝补、制衣、做鞋。“有时候变天了,就得准备好冬衣,经常一夜一夜没法睡觉。”老人说,一条裤子有7道缝,缝制一条裤子就要一整夜的时间……

让人羡慕的是,老人的眼睛现在仍然很好,枕头、衣服开缝了,自己就能认针缝补。现场,老人戴上老花镜拿出针线,不一会就纫上了针,随后穿针引线,针线活非常麻利。

针线活还是那么麻利

“那时候生活不好,哪有什么好吃的,我是一辈子不嫌饭……”

采访中得知,黄新华老人在吃喝上没有什么讲究,粗茶淡饭,平时什么都吃,也没有什么忌口。现在菜市场就在家门口,老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去买。只是由于牙口不好,所有饭菜都要做得烂熟。老人喜欢吃面条,但买来的挂面再煮还是嫌硬,所以老人最爱自己擀面条吃,面和得软点,吃起来特别好。

从去年入冬以来,老人的腿脚发寒,走路不像前几年那么利索,现在出门就推着一个小车,停下来可当椅子用,非常方便。听说用花椒、陈醋加开水泡脚能消寒气,老人每天就自己烧水泡上一会。“听着琴书洗着脚,一天劳累全去消。”儿子张友臣曾在诗中写过。

儿子经常来看老娘

“童幼卧起慈母怀,踉行飞立壮成材。百年祥面满银丝,子娘共享天伦爱。”张友臣经常给母亲写诗、创作书法作品。他说,老娘长寿的秘诀也许就是她特别心宽,天大的事情过去就拉倒,从不计较!“现在不愁吃喝,能和老娘朝夕相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祝天下老人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!”

徐州日报记者张景良/文 秦媛/图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